电气时代网 电气时代网 电气时代网

上海自贸区将打造大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最佳样板

一份大区域综合能源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这应是目前已知的我国第一个较为翔实的区域性综合能源建设行动计划。日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布。从文件内容来看,对落地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范围为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386平方公里,兼顾新片区873平方公里的综合能源规划建设。计划实施年限为2020-2022年。其中涉及的重点建设内容和目标包括:到2035年,围绕电力、燃气和综合能源补给站,完善能源和交通领域主要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兼顾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构建多元、柔性、低碳的综合能源体系。到2022年,计划实现新片区电力、燃气和综合能源补给站等综合能源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建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

为达成目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八个着力点:加强电网网架结构,提升供电服务能力。优化燃气管网布局,完善智慧服务能力。完善综合能源补给站规划,推进落地站点建设。探索光伏适应场景,尝试新型实施模式。强化海域风电开发,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建设。积极推进分布式供能建设,打造新型能源服务模式。布局氢能利用链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建设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提供差异化数字化信息化综合能源服务。

《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是为了推动提升新片区综合能源服务水平和品质,着力把新片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该计划的成功实施,将为未来我国诸多新城建设的能源系统打造提供一个极佳的参考样板。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规划范围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面积为873平方公里。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正式揭牌。同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国发〔2019〕1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19〕20号)要求,进一步提升新片区综合能源服务水平和品质,着力把新片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特制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在上海调研时明确的“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部署要求,以及“五个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临港能源资源特点,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能源服务要求,建设并夯实本地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地区综合能源服务水平,实现新片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共享、智慧韧性”的能源供应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35年,计划重点建设内容围绕电力、燃气和综合能源补给站,完善能源和交通领域主要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兼顾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构建多元、柔性、低碳的综合能源体系。电力方面,打造输电网坚强稳定、配电网灵活可靠,全电压等级供电容量充裕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燃气方面,形成“一环网、三压力等级、六气源站”的天然气管道输配系统,完成“1主+3辅”应急服务站点空间合理布局,形成快速应急响应体系;综合能源补给站方面,建设以成品油为主,天然气、氢能、电能等绿色能源为辅,兼具汽车保养与维修、购物、休息等增值服务的综合交通能源服务体,站点密度达到12座/百平方公里;其他能源方面,完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开发利用,氢能、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新兴能源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

到2022年,计划实现新片区电力、燃气和综合能源补给站等综合能源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建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电力方面,实现先行启动区发展较成熟地块供电可靠率99.999%以上,110(35)千伏变电站均满足双侧电源要求,站间联络率达90%,10千伏线路联络率、“N-1”通过率100%,电缆化率达95%,供电可靠率进一步提高。燃气方面,至少新增一路气源,加快次高压主干管建设,建成燃气综合保障基地,确保先行启动区燃气供应安全。综合能源补给站方面,建成7座现代化能源补给站,打造油气、油氢或油电合建示范项目。其他能源方面,开发条件较好的光伏和风电项目,启动氢能、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新兴能源技术的示范项目建设。

(三)重点区域和实施年限

《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范围为新片区产城融合区386平方公里,兼顾新片区873平方公里综合能源规划建设。计划实施年限为2020-2022年。

二、加强电网网架结构,提升供电服务能力

(一)加快220千伏电网建设

到2022年,建成1座220千伏变电站(妙香),完成2座220千伏变电站扩建和改造(亭大、泰日),完成临港重型燃机电厂和奉贤海上风电场的并网接入。同时,继续推进新片区500千伏远东站主变扩建,220千伏祝桥、泥城、芦二站以及星火站和南汇站改造等工程的前期建设工作,以满足新片区发展的用电需求。

(二)推进110(35)千伏电网建设

积极发展110千伏公共电网,全面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加快优化完善高压配电网结构,继续构建110千伏双侧电源链式目标网架、持续完善35千伏双侧电源辐射接线。推进110千伏开关站建设,探索标准厂房内开关站布局。2020迎峰度夏前力争投运110千伏博艺站。到2022年,启动10座110千伏变电站(民乐、洋基、青涌、于庄、上塑、兰博、川桤、鹏翔、舒宜、扬帆)的基建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三)推进10千伏配网建设

对先行启动区发展较成熟地块10千伏电网进行“钻石型”配电网结构改造,构建以开关站为核心的双环网结构,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以上。加强新片区陆域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2020年实现陆域供电区域全覆盖;推进配电通信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实现配网可观可控。

三、优化燃气管网布局,完善智慧服务能力

(一)推进管网和应急站点布局

到2022年,新建2座高-次高压调压站、4座高-中压调压站、50千米以上次高压燃气管道和300千米以上中压燃气管道,保障先行启动区供气,加快重装备区次高压燃气管网环状布局。

新建临港综合站、奉城站2座应急服务站点,功能涵盖应急抢修、输配管理、综合保障基地、服务站、智慧燃气中心等。

(二)推广天然气高效高质利用

在民用领域,加快推广居民分散采暖,提倡天然气智能灶具、干衣机、地暖等一体化安装与高端社区装修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建设“燃气高端配套一体化项目”示范样板。在商用领域,针对商业综合体、医院、酒店等综合用能集中区域推广天然气分布式供能,在国际商务、会所等高端场馆科学配置燃气热泵空调。

(三)构建客户导向型智慧燃气系统

聚焦构建新片区燃气“数字化一张网”,着力开展数字化建设、重点场所供气保障、调度运行、应急管控等系统模块的建设,落实燃气服务对接“一网通办”,核心运行指标对接新片区智慧能源平台,打造新片区“智慧燃气大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全周期、一体化、可选择”的一站式服务,形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燃气营商环境。

四、完善综合能源补给站规划,推进落地站点建设

(一)推进新规划站点的选址控详编制

结合新片区产业发展要求和开发进度,对公路交通用能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编制综合能源补给站布局布点规划,后续纳入相关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持续跟踪LNG、氢能等绿色能源推广进程,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概念功能区域规划、大型社区规划等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综合能源补给站密度进行优化调整。

(二)加快控详规划落地站点建设

重点整改与迁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与道路线形冲突、与既有控规不符的单一加油功能站点,加快新建综合能源补给站点,逐步解决能源种类单一、能源储量不足、网络分布不均等系列问题。

到2022年,重点完成临港主城区申港加油站迁建工作,确保环湖西三路以内无危险化学品经营场所;完成先行启动区、泥城社区和滴水湖西侧片区范围内6座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

(三)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项目

推广建设一批兼具LNG、氢能、快速换电等功能的综合站点,试点绿色能源供应模式。

2020年重点完成平宵路油氢合建站建设并投入运营。到2022年,开展快速换电试点工作,建设2座带有快速换电功能的综合能源补给站。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面积超过2400平方米的新建综合能源补给站均设置2-3个充电桩。新建办公场所、独立用地公共停车场、商业、公建等配套停车场充电泊位应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配建到位,住宅小区充电泊位按照总停车位的100%建设或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公交停保站设置宽电压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桩,满足新能源出租车及公交车的错峰充电需求。

(四)提升综合能源补给站智慧水平

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支付、客户管理、智能管控等信息化方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共建智慧能源站生态圈,打造连接消费者的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提高运营效率。

到2022年,将人脸识别、无卡支付、车牌识别等先进技术在新建站点全面推广,“一键加油”在新片区综合能源补给站覆盖率达100%,全部站点实现与政府安全、环保主管部门信息监控系统联网。

五、探索光伏适应场景,尝试新型实施模式

(一)推进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项目建设

到2022年,利用新片区产业聚集所形成的屋顶资源密集和用电负荷稳定优势,将临港装备产业区作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型分布式光伏先行重点区域,实现新建标准厂房光伏屋顶全覆盖,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60MW以上。

2020年,计划建设上飞飞机、特斯拉一期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10个,总建设容量超20MW。

(二)推进全额上网光伏项目建设

到2022年,利用物流仓储类厂房屋顶资源密集优势,将洋山自贸区作为全额上网型分布式光伏先行重点区域,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40MW以上。

(三)推进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

到2022年,将临港地区“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等一批保障性住房作为户用分布式光伏先行重点区域,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3MW以上。

六、强化海域风电开发,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建设

到2022年,升级扩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工程,打造大容量风电机组试验平台;在奉贤海上风电一期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奉贤海上风电二期前期工作和竞争配置;启动南汇海上风电一期的前期工作和竞争配置,加快推进开工。结合风貌保护、生态绿地建设等可结合空间,有序推进临港森林、生态走廊等区域陆上风电建设。

七、积极推进分布式供能建设,打造新型能源服务模式

(一)加快推进源侧能源站项目建设

打造燃气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多能互补、绿色低碳供能系统,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到2022年,推进部分成熟社区、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典型场景分布式供能项目建设。

(二)构建区域能源互联互通体系

在新片区打造互联互通分布式供能系统,完成单元区块内互联互通,同时积极拓展区块间能源管网的互联互通,实现新片区内多个供能站“互为备用、互为调峰”,全面提升新片区供能系统可靠性和关键设备利用率。

到2022年,启动软件园等分布式供能项目建设,依托楼宇型分布式供能站,试点建设区域内微网。完成产业区集中供能项目供热管网建设,实现与重点区域供能子站互联互通。推进储能与分布式能源、新能源集成应用,探索光储一体化调峰模式。

(三)打造新型能源服务和商业模式

到2022年,依托新建分布式能源站,对工业企业、商业中心等重点用能对象开展能源托管、节能诊断、共享电工、应急电源保障等“能源管家”等服务。完成互联互通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一体化供能系统管控平台方案论证,满足新片区供能系统智能化管控能源需要,打好在新片区内开展实时能源负荷需求和能源服务交易服务的基础,实现供需与服务的实时匹配。

八、布局氢能利用链条,推进试点项目建设

(一)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布局

积极布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液氢储存和氢气充装,民用氢气管道以及加氢站建设等项目,逐步推进氢能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与完善。

到2022年,完成5座油氢合建站的前期立项报批工作,建成投运平霄路油氢合建站,启动绿色制氢项目建设。

(二)推进氢能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探索氢能交通与物流、氢能分布式供能、氢能楼宇等典型氢能应用场景,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建设。

到2022年,建成氢燃料电池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T6线)示范运行,结合燃料电池物流车、燃料电池重卡以及燃料电池大巴(班车),形成燃料电池汽车综合运营平台;试点推进2个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九、建设综合能源管控平台

(一)完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建设

围绕区域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全面拓展能源监控、分析、管理、交易、服务、应用六大功能,打造集“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为一体的“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为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提供强大的能源数字化助力。

2020年,完成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基础功能建设及上线运行,不断丰富迭代平台功能,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商业模式,实现服务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到2022年,以平台为载体,聚集产学研资源,激活能源相关产业链活力,创新能源服务商业模式,提升平台运营能力,逐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态圈。

(二)提供差异化数字化信息化综合能源服务

依托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不同目标客户提供包括差异化服务、数字化产品、信息化渠道等内容的综合能源服务。加强顶层设计,设计可量化、可分析、可应用的能源监控指标体系,打造城市管理“能源大脑”。为用能企业提供用能分析报告和“一站式”服务体验,全力打造“能源全科医生”。为能源服务市场,打造能源服务商城,构建开放的能源生态圈。构建客户画像,为能源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管理策略,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

到2022年,将先进的综合能源服务理念和实践融汇到临港新片区,重点聚焦临港新片区入驻园区、工商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能源客户,提供信息化渠道,打造特色化产品,塑造综合能源服务的价值链和生态链,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

十、保障机制

(一)合理编排项目建设时序均衡推进

结合新片区开发进度,合理编排项目建设时序表,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计划节点目标,每年度均衡推进。

(二)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统筹协调

依托管委会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平台,建立综合能源类建设项目协调机制,聚焦方案落地、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加大协调力度,狠抓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协调单位包括管委会相关处室、园区开发公司、国网上海电力、申能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相关建设主体,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

(三)有效对接控详规划跟踪落实

加强与控详规划对接力度,确保项目落地。建立《三年行动计划》滚动更新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