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时代网 电气时代网 电气时代网
近日,2024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携众多解决方案参展,全方位展现其在多元行业场景下的广泛应用。在展会现场,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效业务中国区数字楼宇市场部负责人魏琨接受了《电气时代》记者的采访。 楼宇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当前,建筑业终端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大,打造绿色楼宇日益受到重视,建筑领域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攻关行业之一。 对此,魏琨指出,在全生命周期中,楼宇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近40%。因此,解决楼宇节能降碳问题对于达成“双碳”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多0.2亿m2;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m2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节能降碳领域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中国的许多建筑从建成到使用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历史,面临大规模改造的需求,这也为生产厂家提供了明确的市场信号。自从《方案》出台后,行业内对相关标准和解决方案有了更多的探讨。施耐德电气也推出了相关的节能解决方案,通过方案迭代来满足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需求,与全行业一起实现楼宇节能降碳的目标。”魏琨表示。 人工智能将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在建筑节能领域也逐渐开始发挥作用。 魏琨表示,楼宇节能发展到现阶段主要有两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楼宇的能源管理不再仅限于用电量这一单一维度。目前,能源系统正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评估某一建筑的能效时,指标维度也在变得更加多样化,管理者因此需要更多地依赖数字化和电气化。施耐德电气一直强调,要实现楼宇的降碳,首先必须进行电气化和数字化升级。因为楼宇中存在多个系统,如果没有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融合,则很难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第二个趋势是楼宇控制行业正在经历转型。传统上,楼宇控制是基于自动化,其核心是精确控制。近年来,行业逐渐过渡到数字化阶段,更加强调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监控、控制和可视化。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仅仅控制和监测不足以真正优化系统,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来赋能重复性工作和维护性工作,进一步提升整体系统的智能化。 “自动化和数字化发展到目前才达到如此高度的融合,这实际上与人工智能行业自身的发展特性有关。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施耐德电气参与其中并展示了许多人工智能产品。我们注意到,许多传统的AI公司正在寻找具体的落地场景,以应用他们的AI技术。而这恰好是施耐德电气的强项,因为我们在楼宇自控领域有着多年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OT知识。将这些知识与逐渐成熟的AI技术相结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果。在施耐德电气的许多产品中,不仅仅是提供IT产品,更是将OT技术与AI技术融合。因此,随着AI大环境的不断进步,将楼宇节能与AI技术相结合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魏琨表示。 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成为减碳利器 作为本届展会重点展示的重磅产品,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融合AI技术与数字化能源管理,首创楼宇暖通领域AI应用。在AI赋能下,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具备独树一帜的核心能力矩阵,依托数字孪生、建模验证、系统调优和节能监测四大功能,能够为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仿真和预测,助力楼宇客户实时用能策略寻优,实现能碳可视、能效提升、成本降低、决策有据的价值。此外,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具备出色的稳定性及兼容性,可快速灵活部署,同时也有自适应学习功能,确保能耗数值推送及时有效。 据魏琨介绍,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的核心技术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和AI算法构建1:1完全仿真还原的数字化系统。物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数据能够实时汇聚到数字化系统中,让AI系统不断快速寻找最优化的设定和解决方案。AI部分能够迅速获取参数值,从而使评估和运维响应更加迅速。基于数字孪生构建的系统能够让用户进行仿真、调试和节能优化,甚至能够预测整个楼宇的运行情况,帮助客户找到节能的关键点。这套系统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是整个EcoStruxure™架构的一部分,与EBO楼宇运营系统,以及智能架构中的互联互通设备、边缘控制、照明控制等,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AI的算力和算法,获取到优化的参数值后,这些参数通过楼宇智控系统下发到管理设备中,真正实现节能的闭环。 魏琨还介绍了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成功应用的典型项目案例。 无锡工厂是施耐德电气全球五家“灯塔工厂”之一。在对无锡工厂进行节能改造过程中,发现空调暖通系统的能耗占比偏高,达到了40%以上。管理人员希望降低空调用能的占比,并将更多的能源消耗用于生产。同时,恒温恒湿车间需要24 h不断调整温度和湿度以保证高质量的控制。在应用SpaceLogic™ AI BOX(楼宇节能盒)后,效果非常明显,功率节能率提高到22%,最重要的是将空调能耗占比从41%降到36%。虽然5个百分点的差距看起来不大,但对于一个工况和产能相对固定的企业来说,能够大幅度降低暖通能耗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持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AI价值的实现在于场景的应用,技术落地及创新则源自于在行业中的长期深耕。 魏琨表示,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客户和案例,背后有丰富的数据和专家经验。依托丰富的项目经验和专家知识,施耐德电气能够将操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并进一步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这不是单纯地以AI技术为导向去寻找操作技术场景,而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由专家进行现场调研,将需求带回,并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和平台。这种先发优势是施耐德电气在市场中的重要竞争力。 2023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成立了AI中心,并且在全球则拥有350名专注于AI算法的工程师和数据专家,推动着AI技术与传统硬件技术能够更好地融合。 魏琨表示:“在整个产品迭代过程中,施耐德电气会充分利用AI中心的资源,将用户侧落地的项目案例和客户需求反馈到产品迭代以及算法的更新中。同时,AI本身具有自学习的特性,可以不断地迭代技术能力,更好地服务客户。以AI中心为核心,施耐德电气未来还计划构建AI生态,该生态将囊括更多的创新企业、合作伙伴和科研机构,共同为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做出更多努力。”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史海疆责编:朱金凤审核:常海波...
青岛汉容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凯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发电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然而,新能源发电因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带来了一系列的电能质量问题。青岛汉容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容电气”)是一家以电能质量治理为主要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新能源发电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在前不久举办的SNEC光伏展期间,汉容电气总经理张华凯接受了《电气时代》记者的采访。 据张华凯介绍,汉容电气专注于电能质量治理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解决方案设计及施工服务,同时致力于光伏、储能、充电等产品销售、项目施工及运维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电容器、电抗器、无功补偿、谐波治理、抗晃电、低电压治理及转动惯量等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光伏逆变器、并网柜、防逆流、防孤岛等光伏接入及保护装置;光伏组件级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光伏站控系统、储能及充电网络产品。汉容电气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电能质量治理方案设计及施工;光储充一体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及运维服务。 张华凯指出,汉容电气提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具备以下功能特点。 混合无功补偿设备将传统的无源投切电容器和先进的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结合在一起的一款具有快速、连续无功补偿的新型装置。其在保留较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融合了SVG先进的技术优势,解决了传统投切电容器容易过补偿或欠补偿的缺点。 汉容电气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是通过外部电流互感器CT实时检测负载电流,并通过内部DSP计算负载电流中的谐波含量,然后通过PWM信号控制内部IGBT,产生一个和负载谐波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补偿到电网中,抵消谐波电流,实现滤波功能。有源电力滤波器全响应时间<10 ms,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补偿2~50次谐波,寿命超过10年。 汉容电气推出的光伏电站智能安全运维系统能够解决光伏发电过程中阴影遮挡、组件热斑、隐藏裂缝等导致的发电量下降问题,可使发电量提升5%~25%,解决方向不一致的问题。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具有组件快速关断、组件级数据监测,双向PLC技术的功能;独有智能光伏曲线匹配技术,可配合任何第三方逆变器;IP68的防护等级,设计寿命达25年;本地LCD能够显示每个光伏组件的状态和数据;物联网网关可通过WIFI、RJ45和4G云端连接。 张华凯表示:“新能源发电增长迅速,光伏逆变器是典型的非线性负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谐波,污染电网。汉容电气将紧跟国家关于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将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技术作为研发重点,加速推动产品技术迭代升级,更好满足电力用户电能质量需求,为新能源的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史海疆责编:朱金凤审核:常海波...
江苏嘉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李金桃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发展清洁可持续能源和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主力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装机容量持续上升。江苏嘉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ELEC”)作为一家老牌企业,多年来专注于电缆连接领域,核心业务涵盖35 kV及以下架空和地下系统的电缆连接和绝缘解决方案。近几年,MELEC大力开拓新能源光伏领域业务,在前不久举办的SNEC光伏展上带来了用于光伏建设与运维的电缆连接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和西班牙进口品牌Sofamel的个人安全防护(PPE)解决方案。MELEC中国区销售总监李金桃Alex在展会期间接受了《电气时代》记者的采访。 据李金桃介绍,对于光伏发电来说,连接和绝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MELEC可以为光伏领域提供铜铝连接成套解决方案。从汇流箱到逆变器、配电箱直至并网,MELEC提供了成熟的铜铝过渡及绝缘连接解决方案。适用于3kV至35kV光伏电站直流和交流铝合金电缆与汇流箱、逆变器、箱变(配电箱)的连接。MELEC提供优质的连接器,材质优良、设计合理、且管内预填进口优质导电膏,可抑制铝合金导体氧化、防腐、可增强产品使用年限。并且提供配套的压接工具和压模,确保电缆与连接器压接紧实无缝隙、无飞边毛刺等。同时,MELEC还提供电缆热缩附件和冷缩附件。 在光伏组件到汇流箱的电缆连接中,MELEC特别推出10mm²以下光伏专用线缆的铜铝过渡连接器产品,如国标铜铝过渡端子、铜铝连接管、绝缘护套、美标铜铝连接管、分支连接器等,以及专用轻巧型安装工具。 大部分光伏大型基地项目都位于人口密度较低的沿海、山地或戈壁等地区,相比于城乡一般35kV的电网系统,新能源发电对35kV电缆附件的运行和安装条件要求更加苛刻。针对光伏项目35kV电缆冷缩附件,MELEC的明星产品机械式铝管GLL与之配套使用,进行铝合金或铜电缆的中间连接。MELEC机械式连接器系列,在增效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传统连接器,需要使用相匹配的手动或电动工具进行安装,机械式连接器系列在产品上设计了定扭矩剪切螺栓,使用普通的套筒扳手直接拧断螺栓便完成安装;产品规格跨径式设计,与电缆附件的跨径更匹配,能够有效减少库存;铝管内表面的螺纹设计,可在压力下穿破电缆导体表面氧化层,确保产品能提供良好的电气和机械连接;其产品工作性能稳定、不损伤电缆导体。便捷的防呆式安装、通过选配垫片使得产品通用性强、便于管理等优势不但让施工、运维更标准化、更灵活、而且充分考虑许多企业面临的降本增效问题。 另外,作为MELEC中国区电力市场负责人,李金桃还向大家介绍了MELEC针对电力配网架空裸导线推出的绝缘化整治方案,包含M527W自固化绝缘涂覆材料和自动化涂覆工艺;其不停电喷涂作业优势和特殊自固化绝缘材料、工艺等让施工效率有效提高、安全性也更高。而M80硅橡胶绝缘保护套,同样可以不停电作业,特殊材质的绝缘性材料耐候性佳、材料与导体包覆性高、可以长期有效的保护导线,不受外力影响。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有效解决架空裸导线带来的故障和安全隐患,提升治理质量及降低作业强度。两套方案在新能源接入日益复杂的配电网环境下,可进行单独或组合的方式选择;对于安全运维更具吸引力。 李金桃表示,MELEC此次还引进了西班牙的安全防护产品(PPE)及带电作业品牌Sofamel助力新能源行业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施工现场与其他工程的施工现场相似,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包含许多带电和非电的危险,特别是光伏系统工程绝大多数在户外、野外或屋顶施工,当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及检测操作时,要随时警惕可能发生的潜在的物理、电气及化学方面的危害。Sofamel专门针对光伏领域提供安全、绝缘、专业的解决方案。现场我们展出了防电弧安全帽、复合绝缘手套、绝缘杆、声学/光学电场探测器及救援套件等。Sofamel的产品正好与MELEC产品的应用领域基本一致,并可以补充应用空缺。 最后,李金桃强调:“发展清洁可持续能源和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对于双碳的战略部署也在持续推进。除了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应用市场超预期发展,我们相信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将持续增长且带来大量施工需求;面对日益严苛的输变电设施使用环境、更高的运维要求、降本增效的需求,唯有不断技术革新、差异化布局、多元化产品选择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使产品更具优势、企业更有竞争力。MELEC始终关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持续深耕新能源产业连接与绝缘,聚焦前沿技术,让电力连接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更便捷!”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史海疆责编:朱金凤审核:常海波...
近日,以“双擎并进,数智新生”为主题的2024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在青岛成功举办。施耐德电气在峰会现场重磅发布了其全新中压直流开关,并推出全新一代中压产品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活动现场,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中压业务高级市场总监林婷对两款新品进行了深刻解读,并围绕“双转型”背景下电网行业发展趋势、电网绿色化转型、如何构建“未来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话题发表了行业观点。   技术创新 助力“未来电网”构建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能源系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的同时,也改变了能源结构和运行方式。“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成为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关键。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30年要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配电网愈发成为电网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压直流配电作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与低碳灵活用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也迎来了广阔空间。 施耐德电气此次专为直流应用场景打造了面向未来电网的全新中压直流开关。不仅能够为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多个微电网互联互济、多个交流分区互联互通提供强大支持,还给负载集中区域升级改造、提升能源流效率以及电能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更多选项,为打造未来电网提供技术支撑。 “之所以施耐德电气要发布全新中压直流开关,因为它是‘未来电网’中的核心基础。”林婷表示,“对于施耐德电气来讲,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基于深耕行业多年而累积的经验和强大的数字化技术实力,比如中压直流开关、微网解决方案、数智化解决方案等。我们希望成为行业发展的赋能者和推动者。” 谈及构建“未来电网”的想法,林婷认为,一方面在发电侧,大型集中式新能源的接入已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配电网,分布式的新能源接入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在未来,电网形态一定是大电网、微电网、交直流混联三者的混合形态。进一步,大规模的微网集群、多台区柔性互联,会成为配电网的常态。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创新,会更多的发生在微电网和交直流混联这两个领域。施耐德电气不仅有前面提到的全新中压直流开关,还有源网荷储交直流混合建模仿真分析的强大工具ETAP,还有实时控制、调度的解决方案EMA微网能源调度软件,通过OpenAPI接口和电网公司的负荷控制平台打通,完成需求响应”。林婷表示。 数字驱动  加速电力新体系建设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新能源、数字化等新兴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林婷认为,当前电力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打造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配电网、数智配电网。另外,用户侧有了更多新能源接入,整体电网形态也变得更加多维互动、多能互补,在这种变化下,电网需要不断向安全、高效、智慧、互补的电力新体系转型。 在创新峰会现场,施耐德电气也首次重磅线下展示了其全新一代中压产品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全”和“智”两大特性为客户带来安全可靠、高运维的效率以及全生命周期降本的多重价值,深度赋能配电系统数字化,加速电力新体系建设。 其中,施耐德电气RM AirSeT智能环网柜集成全方位、自由组合的智能方案,可以实现就地监控、智能巡检、远程监测等多场景灵活应用。施耐德电气EvoPacT HVX新一代中压真空智能断路器采用数字原生技术,可以助力配电系统更具高效性、可持续性。此外,施耐德电气Smart PlX智能中压空气绝缘开关柜汇聚了多项技术结晶,确保配电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满足行业客户的多样化应用需求。 现场,林婷也详细介绍了施耐德全新一代中压产品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她表示,想要整个电网能够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状态,就要求底层所有的设备都透明化,通过数字化实现360度无死角的监控。 “借助软件打通全生命周期,实时汇集来自各个系统的海量数据,并通过不断迭代的算法进行分析,为优化运营、预测性维护等决策提供支持,为给客户带来工厂级、甚至集团级的效率提升。”林婷表示。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践行者和赋能者,绿色转型与发展也是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解决方案当中的核心一环。从环网柜到中压开关柜,包括最新推出的中压直流开关,施耐德电气都实现了全绿色链条。 雄安新区新一代配电物联网项目正是施耐德电气以数智化技术深度赋能配电系统数字化的有力实践。施耐德电气聚焦雄安新区提供高可靠性、高度电气化和高度智能化供电服务以及建设智慧“新城”的目标,为其提供最新一代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全面替代SF6绝缘气体,实现100%环保化运管维;同时采用高品质产品支撑关键区域配网建设,可靠性高达99.999%;此外,施耐德电气全面支持雄安新区配电数字化能力,配合雄安新区将状态分析软件以APP模块的形式部署到云主站,为预测性维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全生命周期运维效率提升30%的成果。 施耐德电气一直追求高质量发展,不断调整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以数字驱动构建绿色化智能化“未来电网”。未来,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深耕行业,坚持技术创新与生态共赢,为客户打通整个能源管理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条,助力各行各业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彭东浩责编:史海疆审核:常海波...
图为苏州科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马树生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锂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环保优势,正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产品。储能锂电池组装设备PACK自动化生产线,则以其高效、精准的生产能力,引领着锂电池制造行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近日,《电气时代》记者采访了苏州科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马树生,请他谈一下锂电池PACK自动化生产相关问题。 精益求精 确保安全第一 苏州科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锐”)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池激光焊接,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装备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完善的生产装备,尖端技术人才队伍,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设备产品已大量应用于锂电池行业多家龙头知名企业,优越品质得到广泛客户认可。 马树生指出,锂电池的安全可靠性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锂电池模组PACK作为锂电池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精益求精,为锂电池的安全可靠提供保障。PACK自动化生产线是储能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涵盖了电芯预处理、模组组装、电池包封装、测试与下线等多个工序。其高效运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据马树生介绍,从储能电池电芯的制造到电池PACK成组,焊接都是一道很重要的制造工序,锂电池的导电性、强度、气密性、金属疲劳和耐腐蚀性,是典型的电池焊接质量评价标准。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的选用,将直接影响电池的成本、质量、安全以及电池的一致性。 科锐在锂电池PACK生产线中采用激光焊接,其具备以下优势: 1)激光焊接能量密度高、焊接变形小、热影响区小,可以有效地提高制件精度,焊缝光滑无杂质、均匀致密、无需附加的打磨工作。 2)激光焊接可精确控制,聚焦光点小,高精度定位,配合机械手臂易于实现自动化,提高焊接效率,减少工时,降低成本。 3)激光焊接薄板材或细径线材时,不会像电弧焊接那样容易受到回熔的困扰。 马树生表示:“储能锂电池一旦受到冲击将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科锐在生产、搬运过程中严格要求,确保做到零冲击。锂电池对温度也十分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对性能造成影响。锂电池模组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需要定期检查和校准温度传感器,确保生产线内的温度处于适宜的工作范围。另外,保持生产环境的良好通风和温度调节,以防止过热或过冷对设备和产品造成损害。” 智能化生产  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为了提高锂电池模组PACK的性能和稳定性,科锐采取以下解决方案进行优化: 优化电芯设计。通过优化电芯的结构设计和选用更加高效、安全的电芯材料,可以提高电芯的容量、循环寿命和温度稳定性,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提高模组组装精度。通过改进组装工艺和加强工序管控,提高模组组装的精度和一致性,以减少组件间的差异性和内部阻抗不平衡。 加强模组管理和维护。通过建立健全的模组管理和维护体系,对模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以确保模组的性能和安全性。 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模组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对模组进行预测性维护和故障排查,以提高模组的可靠性和生命周期。     科锐的锂电池组PACK生产线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包括:电芯焊接、电芯上料、电芯分选、电池模块OCV耐压模测、电芯等离子清洗等。     马树生表示:“科锐的PACK生产线会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进行改进,并且能够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生产进度的需求。随着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科锐将加大产能,严把安全质量关,为电芯生产企业提供高附加值,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彭东浩责编:史海疆审核:常海波...
随着全球低碳能源的发展,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比例快速大幅提升。新型储能作为电网调峰调频,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基础装备迎来高速发展期,多场景下的“光储融合”将成为新能源转型的破局之道。阿特斯作为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几年积极开拓储能市场,凭借“光储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近日,《电气时代》记者采访了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特斯”)董事、高级副总裁,阿特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春先生,请他就储能行业相关问题予以解答。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光春 安全可靠性为业务发展基石  储能系统中电池数量多,排列相对密集,一旦出现热失控极易导致周围电池出现连锁反应。因此,储能电站用户最为看重的是储能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张光春表示:“阿特斯始终将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放在第一位,在储能产品正式投用前,在国内储能电站做了大量的现场应用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测试数据。对待电化学储能产品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产品品质是公司业务能够持续保持增长的根本保证。” 大型储能系统阿特斯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满足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长循环寿命要求。在电池箱内部应用液冷技术保证电芯工作在合理的环境温度下,从而降低储能容量衰减速度。电池管理系统采用主动均衡策略,保证每个电芯容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有效容量。此外,阿特斯成套储能系统在车间即完成组装和测试,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量。 阿特斯近期推出的SolBank 3.0容量高达5兆瓦时,功率可达2.5兆瓦,无缝集成高能量密度电池、先进安全保护系统、高效液冷和智慧控制系统。该系统延续了上一代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设计,并在其基础上实现了产品容量提升近45%,同时现场安装调试并网时间可缩短40%。 阿特斯SolBank 3.0在电池包和电气设计上考虑了冗余保护、配备了智能化的异常性能检测、以及多级火警告警和减灾保护系统,多维度确保产品安全。对比上一代,优化的热管理系统可将辅助电力消耗降低近30%。此外,SolBank 3.0灵活且模块化的电气及通讯设计,使其可支持与不同架构的储能变流器(PCS)兼容。 在确保安全可靠方面,除了自身产品品质过硬,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长期来看,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核心技术的自研能力将成为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阿特斯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十分严格,所有原材料供应商均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接受包含技术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和财务运营状况的全方位评审。每个新进供应商都历经文件审核和现场两次考查审核,以及全套的材料可靠性测试。”张光春介绍说。 全生命周期为用户创造价值 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成本成为储能用户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张光春指出,对于储能电站来说,更重要的是降低度电成本,而不是初始投资成本。储能系统越稳定,故障率越低,寿命越长,度电成本就越低。 由于采用了高效液冷和主动均衡技术,阿特斯的新一代储能系统可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系统寿命,从而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 据张光春介绍,阿特斯集团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设许可、项目开发、项目建设、项目采购、项目施工和运行维护等。在前期的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和风险管控方面,阿特斯集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项目施工调试阶段,运维团队就参与配合。一旦完成验收,运维团队可以无缝衔接接管项目运营。 由于储能系统集成涉及电池、BMS、PCS 等多个设备,需要满足风光电站、电网系统、充电桩等多场景需求,所以只有具有专业集成能力和丰富项目经验的企业,才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阿特斯的定位是储能系统集成商+EPC企业+运维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公司直接面对电站持有者,而非EPC企业。通过提供运维服务和用户的合作更加紧密,当用户有储能扩容等需求时可实现优先供应。   持续发力海外市场 目前国内储能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洗牌危机已若隐若现。不少储能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力争“出海”寻找破局机遇。相比国内,海外储能市场对产品有比较高的门槛,对产品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此,张光春指出,除设备交付外,海外的大型储能系统集成项目还涉及项目承包、项目性能保证、可融资性要求、运行维护和补容以及基于储能电量和辅助服务交易的资产优化所需的全套能力,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基于之前多年的海外光伏项目开发和交付经验,阿特斯在欧洲、北美、南美、澳洲、日本等主要储能市场积累了一批优质的大客户资源,并在当地有经验丰富的储能销售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对于光储项目,光伏组件和储能业务共用销售渠道,公司的全球组件销售团队同时也是储能的销售渠道。由于全球储能的供应链主要在中国,较之于海外的储能系统集成商,阿特斯具有供应链管控和成本优势;与国内大部分储能设备供应商和储能系统集成商相比,公司具有品牌、渠道、市场开发和交付能力优势。 “国外客户对储能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品质有着更严苛的要求,产品能否拿到国际认证也是开拓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大型储能产品为例,阿特斯推出的SolBank储能产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是大型地面电站应用中,最安全、最可靠的储能系统之一。该产品符合最新的国际安全和地区认证标准,获得了欧标、美标及国标认证。凭借高质量的产品性能和安全设计、卓越的制造能力以及稳健的财务状况,Solbank储能产品获得挪威船级社(DNV)颁发的可融资性评估报告。众多国际认证加持,是阿特斯储能产品得以畅销海外市场的有力保障。”张光春表示。   储能产业仍任重而道远 储能产业近几年因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要求,迎来了高速增长期,但新能源配储项目储能容量利用率很低,可调度性差,装而不用现象极为严重,这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储能电站盈利渠道受限,经济性不佳,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张光春认为,政策要改进,不仅仅是要求新能源配储比例,同时要对储能容量利用率、储能电站系统充放电效率设定指标和考核方式。这个考核应当是对电站业主和电网公司都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实现通过新能源配储增大新能源使用规模增长目的。 张光春表示:“目前储能产业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随着政策的优化调整,储能产业未来前景可期。阿特斯愿与业界同仁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标准完善、技术进步,促进储能产业步入良好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朱金凤责编:史海疆审核:常海波 ...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刻不容缓,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加速期。MR深耕中国多年,作为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领域的隐形冠军,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国内多个重大项目均深度参与。近日,我刊记者采访了MR中国区总经理任佳先生,请他就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方案等话题予以解答。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任佳指出,我国新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用电量较多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未来需要建设大量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将清洁电力从西部输送到东部,在短期内会是很大的挑战。其次,我国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稳定的需求。目前来说,产能已经出现一些过剩,一些新能源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所降低。第三个难点是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受天气影响具有波动性,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新能源并未彻底解决用电高峰期的缺电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任佳给出了以下见解。 首先,中国世界输出新能源的产能和技术,带动全世界共同向清洁低碳方向发展。 其次,对于风光资源的利用,需要拓展绿电+储能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分布式发电制氢,到风电、光伏就地消纳,再到后续的储能和碳排放交易,都会带动整个产业上下游多维发展。 再次,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分布式发电进入产业快速发展期,需要对配电网的潮流电压需要进行智能控制,亟需建设能够主动控制和管理分布式能源的主动配电网。 对于配电网电压控制问题,通常是通过调节有载分接开关来实现电压调节。MR针对主动配电网的特点,开发了新一代有载分接开关,在不改变配电网物理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升新能源接纳能力。 在储能电站项目中,由于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对于变压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MR针对储能项目的特殊性,能够提供专业、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变压器企业满足用户需求。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变压器作为转换电压、传递电能的关键设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更节能、更智能的变压器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此,任佳表示:“MR围绕‘双碳’目标,致力于高端新型产品研制,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发展。在上游供应链、生产制造和用户使用三个环节中,有效确保绿色、低碳。” 数字化解决方案表现卓越     在电网转型过程中,数字化程度的提升非常重要。任佳指出,MR高度重视产品的数字化水平,在多项重大工程中,MR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清洁电力由我国风光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输送到经济发达、用电量大的东部地区过程中,特高压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特高压工程的数量和技术先进性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任佳表示:“为助力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MR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ETOS®技术平台上推出了针对分接开关的监测与主动预防技术,综合运用扭矩监测、振动声学监测以及击穿电压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 智能化监测ETOS®不仅集成了开关在线监测功能,还首次将OLTC油击穿电压在线监测和扭矩监测功能应用于最关键的800 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中。这一创新不仅确保了开关的稳定运行,还为开关机械和电气故障提供了主动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一突破性的应用提高了特高压电网的智能化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变压器一旦出现故障需尽快解决,否则将影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但如果技术人员不在现场且距离遥远,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来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据任佳介绍,MR可以通过远程服务提供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借助专业的应用程序,MR的专家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 电网数字化只有通过全面的安全措施才能发挥作用,电网的网络安全也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点关注。任佳表示,“MR始终遵循相关网络安全政策,通过接入当地局域网,MR派遣的工程师可对现场数据进行读取,并将有效的数据分析结果提交给用户。” 电网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MR应用ETOS®提供开放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丰富的可拓展模块,针对电力变压器进行可靠监测、控制、调节,并实现数字化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   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随着世界各国开展能源转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能源项目,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大力开拓海外项目。任佳表示,MR全力配合中国的变压器企业走向海外。MR通过ETOS®全套高效节能产品提供一站式系统化解决方案,为国内企业降低与国外用户的沟通成本,解读用户对变压器参数的技术要求。海外项目的投标阶段竞争十分激烈,且低价中标时代已经过去,MR凭借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提升变压器整体智能化水平,在海外市场树立良好口碑,为赢得更多国际用户打下基础。 “MR在中国将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工程师人才。”任佳表示,“MR中国的培训中心和展厅通过全方面的升级与改造,为用户创造更为沉浸式的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MR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电力行业数字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变压器作为传统的变电设备也在迎来新的设计理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MR将在全球范围内与变压器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输变电行业的进步与变革,与业内同仁携手开创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 来源:‍电气时代    编辑:朱金凤    责编:史海疆    审核:常海波  ...
近日,伊顿正式开启2024年伊顿技术日之旅,首发站来到位于中国成都的2024年伊顿电气集团东亚合作伙伴大会现场。此次技术日首秀以“数字化未来,因我们而不同”为主题,聚焦伊顿绿色、高效、智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技术日活动现场,伊顿电气集团东亚区副总裁兼总经理严庆和接受了我刊记者采访。 伊顿电气集团东亚区副总裁兼总经理严庆和 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安全、低碳数据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蓬勃发展。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数据中心作为各个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载体,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重要的基础设施,将迎来高速增长期。严庆和表示:“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据中心作为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载体,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当然也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伊顿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整体数据中心能源解决方案,包括UPS、配电产品、母线、桥线桥架和变电箱等全方位的软硬件方案,并能够依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帮助数据中心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安全、更有韧性的供电和运行。” 展车内景  对于数据中心用户来说,安全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伊顿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凭借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确保产品和解决方案成熟可靠。伊顿产品在众多头部互联网客户数据中心都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如微软弗吉尼亚创新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导的可持续型热带数据中心实验平台等。”严庆和表示,“我们的客户对伊顿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信任,这也是我们不断开拓新市场、把握新机遇的信心所在。” 随着全球减碳行动逐步推进,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能耗大户,在“双碳”背景下实现低碳绿色转型势在必行。数据中心每年的电耗成本在运营总成本中占到很大比例,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数据中心用户也在需求节能增效、降低运营成本的解决之道。 据严庆和介绍,伊顿基于“Everything as a Grid”理念,深度聚焦数字化与能源转型。我们帮助用户从全局角度整合调控能源,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数据中心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数据中心绿色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我们通过融合全链路硬件架构提升能效,比如伊顿新推出的Eaton Power Cube 伊顿电力模方系列解决方案,采用一体化、预制化、智能化理念,打造All Eaton in one的端到端解决方。一体化设计减少空间占用、缩短建设周期,实现全生命周期大幅减碳,满足算力建设“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 数字化创新助力智能运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个企业需要面对的课题。伊顿长期致力于提升数据中心运维效率和质量,基础设施端到端软件管理方案在全球范围广受赞誉。伊顿最新推出的 BrightlayerTM Data Centers DCIM 监控管理套件,可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空间、网络、电能和制冷资源的数据分析、报警和报告,远程管理与控制,电能和制冷系统运行参数智能调优服务,保证了数据中心稳定、低碳运行。 当然,提到数字化,就不得不说网络安全。随着基础设施设备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互联,尤其在亚太这样正在经历快速数字化的地区来说,拥有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方案变得越来越重要。伊顿将其网络安全产品扩展到亚太地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用户运营免受网络安全威胁。 展车外景 携手合作伙伴共创未来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坚持价值共赢是伊顿与合作伙伴实现业务持续增长的密码。严庆和指出,伊顿电气将不断拓宽生态圈,从市场、销售策略等多角度助力合作伙伴进一步发展。面对新的市场机会,伊顿将始终坚持为合作伙伴业务拓展提供市场洞察和灵活、完善、有层次的产品组合,并力求在商业模式上提供最大的支持力度。同时,伊顿与一些重要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 严庆和表示:“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伊顿将以低碳化和数字化‘双轮驱动’不断迭代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共同迈向绿色低碳未来!”   来源:‍电气时代编辑:史海疆责编:朱金凤审核:常海波...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纵深演进,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据IDC《2024 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预测,随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应用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到2024年全球将涌现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相当于过去40年间的应用数总和。 2月28日,ABB人工智能战略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总裁安世铭博士、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出席活动,介绍了ABB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战略和应用成果,并分享ABB针对分析型AI与生成式AI的实施路径与应用部署。 ABB从2014年甚至更早便开始了在中国和全球做专门的工业人工智能研究,始终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落地,加速人工智能创新步伐,优化战略布局,不断地将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帮助企业提质增效,让更具成本效益的机器人与自动化成为可能。   嵌入全线业务 赋能千行百业   作为全球技术领先企业,ABB不仅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相结合,在上海建成投产了世界级机器人超级工厂,实现了“机器人生产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业,为工业、建筑、医疗、交通、电力等众多领域赋能。ABB重点针对洞见生成、过程优化、技能开发和人机交互等AI应用门类,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目前已开展100余个人工智能项目,兼顾分析型AI和生成式AI,覆盖不同领域。 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总裁安世铭博士 “我们有很多正在开发的项目,既有生成式的,也有分析型的。我们非常自豪,在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业务部门,都有人工智能帮助内部和外部提升效率的优秀案例。”安世铭博士表示。  在电气领域,人工智能增强建筑系统的能源管理。通过对人的行为观察,AI系统可以自主调节房间的温度、湿度及其他参数。甚至通过远程监控,AI可以优化25%的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过程自动化。除此之外还有运动控制,比如风电厂没有办法每天让人上去检修,但是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性检修可以知道哪些电机出现了异常。 在工业领域,当面对汽车焊接质量检测时,单纯靠人工手段去完成几千个焊接点的质量检测无疑非常困难,但利用人工智能方案进行检测则就会非常高效。它能自动识别点焊位置,并和其他的机器人沟通,以判断点焊质量是否达标。“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辆有缺陷的车离开了工厂,其召回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最好能够提前了解到它的质量问题和缺陷,而人工智能系统比人类操作要快20倍。”安世铭博士强调。 谈及ABB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协同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安世铭博士表示,在收购瑞士初创公司Sevensense后,ABB进一步扩大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地位。ABB希望能够让机器人更自主,使它们可以在陌生环境中主动行动和工作。 “大多数AGV需要有线路引导才能行动,但是通过ABB新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直接放入机器人,并且自动完成路径,如果环境中设置了障碍物,它也可以找到最合适的行动路径并进行线路调整,这就是AI赋予的新功能。”安世铭博士说道。   挖掘AI价值  企业提质增效   对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推动着ABB积极投资扩产并提升AI创新能力,挖掘人工智能潜在价值,人工智能协同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不仅使机器人更加具备自主能动性和易用性,也帮助众多企业提质增效,更加灵活高效地应对机遇与挑战。 在发布会上,韩晨向记者介绍了位于上海ABB机器人超级工厂中的OmniCore控制器生产线,这个生产线要同时生产5种从大到小不同的控制器,30多种不同的模组,整个选项超过千种,属于低产量、多品种的生产线。在拧螺丝工序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之前,产线使用传统视觉模型,通过视觉识别确定螺丝孔的中心位置,但传统视觉算法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光影、纹理甚至来料差别都会影响精度。“在应用AI+2D视觉螺孔定位技术之后,准确率几乎达到100%,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韩晨强调。 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 ABB对各种机器人的部件机理、失效模型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在机理模型情况下,通过引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把各种生产情况下的偏差过滤掉,迅速地找到标准值、特征值来监控设备,基于AI的评估标准学习,可以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根据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数据,相比于传统的被动性维护也就是宕机维护来说,预测性维护可以节省成本到40%,和计划性维护相比,预测性维护可以节省8%-12%的成本,目前ABB机器人故障预测准确率可达99.9%,甚至实现提前1至3个月预警,帮助企业提前订购备件、综合安排生产,实现生产零中断。 “对于ABB机器人用户而言,大家使用的诉求就是高速、稳定、长时间运转,往往是24小时不分昼夜地运转。这对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维护机器人方式的新技术。”韩晨表示。 工业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实验室也同样需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药物及化学分子开发也产生了大量实验需求。“人工作业8小时,机器人却可以作业24小时,效率直接翻了3倍。同时机器人还可以边做边分析,滤除掉人为误差,带来更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韩晨向记者介绍道。 韩晨还表示,机器人除了可以在严苛的环境下替代人工作业之外,还有一些是人工效力所达不到的,比如分拣,现在通过ABB的AI视觉加持,分拣机器人可以达到每小时1400件的速度,这也给很多行业,不管是汽车行业、食品行业、医疗行业,都带来了很多可能性。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角度,比如在ABB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生成代码,简化编程,或者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提供给客户,以实现优化、提高效率。”安世铭博士表示。   持续本土创新 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也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之一。ABB多年来始终将创新视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不断提高本土创新实力。投资建成ABB厦门工业中心,在上海投资建成ABB全球最先进、最具柔性的机器人超级工厂,持续投入进行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ABB中国研发团队近年来主导和参与了ABB Ability®智能传感器、小型工业机器人及YuMi、GoFa™系列协作机器人、S200高性能微型断路器、480kW 大功率液冷超充系统、新一代搭载以太网先进物理层技术的测量产品、钢铁及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项目的研发。秉承“在中国,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理念,持续投资中国,推动全价值链本土化。 ABB上海机器人超级工厂 “在中国有非常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我们使用人工智能用于视觉检测,包括在食品饮料行业,中国同事在这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不同事业部会共同驱动创新,并不是只从总部发起创新。”安世铭博士表示。 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多项行动方案与激励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多领域跨界融合,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20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曾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根据赛迪顾问的权威报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10年至15年取得长足发展,预计到2035年,产业规模将达1.73万亿元,全球占比达到30.6%。强有力的政策指引,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都为ABB深耕中国市场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中国一直是ABB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22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的一半,超过29万台工业机器人。安世铭博士表示:“ABB非常骄傲地看到2022年在上海投入运营的超级工厂和研发中心,很多创新应用都是从这个工厂发起的。这里有ABB最现代、最柔性的解决方案。” 未来,ABB将与中国及世界各地客户及合作伙伴更加紧密协作,深耕垂直行业,创新AI应用,加速人工智能成果落地,共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时代!...
2023年6月8日,以“创新融生态,加速双转型”为主题的2023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在乌镇成功举办。在本次峰会现场,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中压业务战略与行业拓展副总裁薛毅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重点就“新型电力系统”和“数字电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任重道远 近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全面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特征,制定“三步走”发展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时间跨度长,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差异明显,需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有序推进。《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 在谈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时,薛毅指出,传统电网的运行特性是“源随荷动”的实时平衡模式,电力是单向流动的,更加安全可控。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将为电源侧和负荷侧带来极大变化。在电源侧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为主体,具备随机性、波动性、不可预测性的特征。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用户既有消费者属性,也有能源生产者属性。上述这些变化导致整个电网架构发生变化,电网运行特性转变成“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模式,为电网的控制和调度增加了难度。 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中压业务战略与行业拓展副总裁薛毅 薛毅表示:“面对上述挑战,亟需加快数字电网建设,以强大的算力、数力、智力来实现精准反映、全域计算、深度协同,对电网和能源进行精准控制、精准调度。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在于中国的能源结构、消费水平和用能终端用户,各类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经济性绿色可持续发展中找到一个最优解,不求任何一个方向的最大化,而求如何在绿色高效和安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找到这个平衡点的手段,依靠的就是电网的数字化,以数字化转型来解决面临的这些挑战。”    数字化深度赋能 据薛毅介绍,数字电网的基本特征是将物理空间的实体电网,以数字化的方式映射到虚拟空间。其本质是以先进的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平台,将实体电网的网络拓扑、运行状态、设备状态,包括环境要素、气象要素等,借助强大的算力、数力和智力,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施耐德电气将从两个维度来助力数字电网建设,即数字原生和数字孪生。 数字原生代表两个意思:一是要实现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功能;二是为未来的升级改造提供最便利的模式。在两个理念的支撑下,在设计之初,就要将产品整个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应用场景全部要考虑到。施耐德电气新一代的预智成套设备出厂即自带数字化基因,具备寿命老化、电气特性、温升传感等相关数据的采集能力,免去了用户后期改造升级的大量工作和时间成本。国网公司强调硬件投资和数字化投资应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这对于建设数字电网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新一代仿真决策系统,数字孪生通过构筑数字电网模型生成演进新格局及搭建完备的关键技术体系,实现物理现实世界与数字虚拟世界精准映射,支持从多尺度、多场景、多任务对新型电力系统进行认知决策,有效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成为推动数字电网建设的强大助力。数字孪生为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无人值守、远程操控、全维度感知等领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准确获取出现故障设备的位置和具体信息,帮助运维人员按照指导规范去操作设备,巡检报告一键生成,算法与电网深度融合。 施耐德电气近期推出的ETAP全新电气系统数字孪生平台与ALPI、IGE+XAO集团、BIM Electric的系列软件解决方案深度整合,打造一站式能源管理平台,为电气系统从设计、建造、运营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搭建虚拟模型,并提供全面分析,进而为设计院、电力总包、盘厂、安装公司、运营人员、电气负责人以及终端用户等不同群体提供符合其多样化需求的创新软件解决方案。   新型电力系统带来新机遇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正处于加速转型期,新能源产业与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此,薛毅表示,储能行业已经迎来了爆发增长期,施耐德电气深度剖析行业痛点,针对储能应用场景积极规划部署,以赋能行业发展。评价储能系统的四大指标是安全、可靠、绿色、高效。储能系统控制复杂,一旦在可靠性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储能系统之所以会发生比较严重的事故,通常是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或在局部发生了温升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施耐德电气提升了储能配电产品的感知性,可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温度超限,做到主动运维。在绿色、高效方面,薛毅认为新能源能就地消纳是最绿色的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的微电网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储能系统从传统的“两充两放”模式,转变成按照波峰电价、波谷电价和负荷状态去实时调节。 谈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典型项目,施耐德电气位于无锡的 “零碳工厂”无疑是其中的标杆典范。“零碳工厂”在确保系统100%安全可靠运行前提下,实现了100%绿电消费,工厂运营阶段平均度电成本降低7%,年生产效率提升14%。通过综合能源利用和管理,实现了对资源消耗的持续监测与能源系统的大幅优化。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 薛毅表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日趋完善,将驱动行业用户主动转型,拥抱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施耐德电气多年来一直深耕于绿色能源管理领域,加速数字化技术的迭代发展,助力行业牢牢把握住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带来的机遇,赋能行业发展。”  ...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占比进一步加大,这种趋势将导致电网的结构、运行、管理、控制方式等发生变革,对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以智能化、模块化、可通信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低压电器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中高端低压电器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也为低压电器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近日,在以“创新融生态,加速双转型”为主题的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低压业务市场副总裁张帆接受了记者采访,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能源开启新赛道 在谈起新能源带来的发展前景时,张帆指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施耐德电气低压业务之前主要集中在建筑、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近几年逐渐将资源和发展侧重点投入到新能源领域。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产品的积累、方案的积累、对行业的认知度以及产品能否适配用户的应用场景。面对挑战,施耐德电气组建了专门的产品工程师和专家团队,深耕于新能源领域各个细分行业,产品和解决方案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本次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发布了一系列低压新品,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面向新能源领域的,这也是专家团队辛勤耕耘后结出的硕果。作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直流配电迎来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次发布的全新一代直流配电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直击直流场景应用痛点,避免因线路短路、过载等故障而导致的用电安全事故。此外,专为风电领域打造的EasyPact MVS T3 5000 Slim 紧凑型空气断路器额定电流可达5000A,适配大功率机型,凭借小巧尺寸狭小空间也完全适用。针对储能场景,ComPacT NSX HB3塑壳断路器可承受800-1150V AC的额定高电压,在双断点结构的独立分断单元基础上采用了性能更强的材料,提升了分断单元紧固件的强度,在断路器壳体上增加了额外的绝缘处理,使绝缘性能进一步提升。 张帆表示:“在新能源开启的赛道上,施耐德电气在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氢能等细分行业均有所布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力争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敏捷开发抢得先机 张帆指出,新能源行业发展非常迅速,用户采用的机型和产品的迭代速度也在加快。施耐德电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通过敏捷开发,来加快创新的速度,从而确保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为了实现敏捷开发,施耐德电气在研发体系上做了很大调整,推行“多中心”战略,强化包括研发、产业链、合作伙伴等在内的“中国中心”建设。“敏捷开发,说白了就是‘快’和‘准’。‘敏’就是要很准确、敏感地掌握用户需求和痛点,用户的变化需要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做研发工作。‘捷’就是速度要快,用户需求明确之后,要争取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将产品开发出来。”张帆如是说。 据张帆介绍,为了提升开发速度,施耐德电气将传统按部就班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产品、项目、供应、工业化、供应链、质量的负责人员,以及研发的专家团队共同在一个小组中工作,共同去解决用户遇到的难题,为了同一个目标和任务共同努力。 在以往的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难题很容易会拖延整体进度。当观念转变后,面对难题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齐心协力、集思广益,许多困难也就迎刃可解,极大提升了研发的速度和效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新能源赛道上,唯有做到快速响应、快速迭代,才能够领先市场,占得先机。 张帆表示:“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施耐德电气将加快产品和技术的迭代速度,为行业和用户提供助力,终极目的则是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